感动的小故事6个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6个关于感动的故事,供各位参考,希望您能喜欢。感动的小故事(1):
疯娘--最感动的文章
23年前,有个年轻的女子流落到我们村,蓬头垢面,见人就傻笑,且毫不避讳地当众小便。因此,村里的媳妇们常对着那女子吐口水, 有的媳妇还上前踹几脚,叫她滚远些。可她就是不走,依然傻笑着在村里转悠。
那时,我父亲已有35岁。他曾在石料场子干活被机器绞断了左手,又因家穷,一直没娶媳妇。奶奶见那女子还有几份姿色,就动了 心思,决定收下她给我父亲做媳妇,等她给我 家续上香火后,再把她撵走。父亲虽老大不情愿,但看着家里这番光景,咬咬牙还是答应了。结果,父亲一分未花,就当了新郎。
娘生下我的时候,奶奶抱着我,瘪着没剩几颗牙的嘴,欣喜地说:这疯婆娘,还给我生了个带把的孙子。只是我一生下来,奶奶 就把我抱走了,而且从不让娘靠近。
娘一直想抱抱我,多次在奶奶面前吃力地喊:给,给我奶奶没理她。我那么小,像个肉嘟嘟,万一娘失手把我掉在地上怎么 办?毕竟,娘是个疯子。每当娘有抱我的请求时,奶奶总瞪起眼睛训她:你别想抱孩子,我不会给你的。要是我发现你偷抱了他,我就 打死你。即使不打死,我也要把你撵走。奶奶说这话时,没有半点儿含糊的意思。娘听懂了,满脸的惶恐,每次只是远远地看着我。尽 管娘的奶胀得厉害,可我没能吃到娘的半口奶水,是奶奶一匙一匙把我喂大的。奶奶说娘的奶水里有神经病,要是传染给我就麻烦了 。
那时,我家依然在贫困的泥潭里挣扎。特别是添了娘和我后,家里常常揭不开锅。奶奶决定把娘撵走,因为娘不但在家吃闲饭, 时不时还惹是生非。
一天,奶奶煮了一大锅饭,亲手给娘添了一大碗,说:媳妇儿,这个家太穷了,婆婆对不起你。你吃完这碗饭,就去找个富点儿的人家 过日子,以后也不准来了,啊?娘刚扒了一大团饭在口里,听了奶奶下的逐客令显得非常吃惊,一团饭就在嘴里凝滞了。娘望着奶 奶怀中的我,口齿不清地哀叫:不,不要奶奶猛地沉下脸,拿出威严的家长作风厉声吼到:你这个疯婆娘,犟什么犟,犟下去 没你的好果子吃。你本来就是到处流浪的,我收留了你两年了,你还要怎么样?吃完饭就走,听到没有?说完奶奶从门后拿出一柄锄, 像余太君的龙头杖似的往地上重重一磕,咚地发出一声响。娘吓了一大跳,怯怯地看着婆婆,又慢慢低下头去看面前的饭碗,有泪水 落在白花花的米饭上。在逼视下,娘突然有个很奇怪的举动,她将碗中的饭分了一大半给另一只空碗,然后可怜巴巴地看着奶奶。
奶奶呆了,原来,娘是向奶奶表示,每餐只吃半碗饭,只求别赶她走。心仿佛被人狠狠揪了几把,奶奶也是女人,她的强硬态度也是 装出来的。奶奶别过头,生生地将热泪憋了回去,然后重新板起了脸说:快吃快吃,吃了快走。在我家你会饿死的。娘似乎绝望了, 连那半碗饭也没吃,朗朗跄跄地出了门,却长时间站在门前不走。奶奶硬着心肠说:你走,你走,不要回头。天底下富裕人家多着呢! 娘反而走拢来,一双手伸向婆婆怀里,原来,娘想抱抱我。
奶奶忧郁了一下,还是将襁褓中的我递给了娘。娘第一次将我搂在怀里,咧开嘴笑了,笑得春风满面。奶奶却如临大敌,两手在我身 下接着,生怕娘的疯劲一上来,将我像扔垃圾一样丢掉。娘抱我的时间不足三分钟,奶奶便迫不及待地将我夺了过去,然后转身进屋关上 了门。
当我懵懵懂懂地晓事时,我才发现,除了我,别的小伙伴都有娘。我找父亲要,找奶奶要,他们说,你娘死了。可小伙伴却告诉我: 你娘是疯子,被你奶奶赶走了。我便找奶奶扯皮,要她还我娘,还骂她是狼外婆,甚至将她端给我的饭菜泼了一地。那时我还没 有疯的概念,只知道非常想念她,她长什么样?还活着吗?没想到,在我六岁那年,离家5年的娘居然回来了。
感动的小故事(2):
感动“普利策”的母亲
2007年4月,第91届普利策奖中的特写摄影奖授予了美国加州《萨克拉曼多蜜蜂报》的摄影记者雷内·拜尔。在她的黑白镜头里,一位单身母亲和她死于癌症的儿子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普利策评委和民众的心。
从2005年到2006年夏天,拜尔用手中的相机,忠实记录了辛迪整个家庭与癌症搏斗的经历,他们的不幸和不幸中的坚强。
“没什么可以阻止我”
相依
为了全天候地照顾孩子,辛迪辞去了原来的工作,可是仍然要负担全家的房租、帐单和德里克的医疗费。“我一定要让儿子活下去,他走到哪儿,我就跟到哪儿!”辛迪希望奇迹发生。
医生们建议,提取德里克的健康骨髓培植干细胞,再对他进行干细胞移植。虽然这只能提高10%的存活率,但别无他法。辛迪只能抱着这线希望。
要照料其他4个孩子,要挣钱养家,要治好德里克……辛迪突然间感到手足无措。不得已,她在钱包里、汽车上、厨房的墙上挂满了日程安排。可是一天之中,最让她头疼的是怎样使儿子跟她去医院。
“今天没什么可以阻止我”,辛迪暗暗发誓。但去医院之前,她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要给德里克吃药,还要给美国癌症协会打电话,申请加入协会;要给孩子的中学打电话,因为她的另外3个儿子最近常旷课,学业落后;她还打算烤些糕点,送给德里克的医生和护士们,当然还有那些候诊室的病人。
怎么来完成这一切呢?她大声地问自己。还不能因为德里克忽视了其他家庭成员,她有什么别的选择吗?还有辛迪的男友杰夫,可能这个圣诞节她无法与他共度了……理清繁杂的思绪,辛迪果断地抓起桌上的车钥匙,朝戴维斯医院出发。
“千万别把我儿子带走”
在医院的放疗诊室外,辛迪看着瘦小的儿子蜷缩在床上。医生们控制着放疗仪器,试图用放射线抑制正在变大的肿瘤。德里克有些僵硬地躺着,肚子上插满了白色导管,当红色的放射线照射他的腹部时,他嘴唇紧抿。
辛迪屏住呼吸,希望德里克能配合治疗。她知道放疗会让儿子的胃翻江倒海,这种感觉令他痛苦不堪。回家的路上,坐在车里的一角,德里克无声地啜泣着。“我为什么要忍受这一切,妈妈?”辛迪停下车,她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她试图从圣经人物约伯的身上寻找灵感,“约伯失去了健康、财产和家庭,但仍然忠于神,”她对德里克说,“神会赐福你,会为你准备一份特别的礼物。”说着,她伸手抱住了儿子。
圣诞节后3天,母子俩又来到了戴维斯医院。专家打算把健康的干细胞从德里克的大腿骨中注入身体,但前提是其他抗癌手段要同时进行。这样,德里克的体内才会生长出健康的骨髓。然而,反复的治疗已经让德里克不信任大夫了,他认为一切治疗都是折磨。
“为何让他们对我做这些事,妈妈?”他一遍遍地问,“这都是你的错。我恨你,你根本不关心我的想法”。他甚至威胁说要报警,告诉警察妈妈虐待他。“我在尽我所能,但你得帮我,这也是帮你自己”,辛迪一遍遍地安慰德里克。
医生说,即使德里克配合治疗,干细胞移植也无法保证能挽救他的生命。移植后稍有意外,遭到感染,后果都是致命的。辛迪的心一下子跌进深渊,她垮了下来。几个月的奔波、劳累,只因为有一个希望,就是为了干细胞移植。而现在,这个目标似乎那么遥远。她第一次想到,德里克可能真的会离她而去,这个想法令她不寒而栗。
德雷克似乎感觉到了妈妈的悲伤,试图安慰。
晚上,当德里克蜷缩着入睡时,辛迪对着十字架跪了下来,肩膀抽搐着,哭得上气不接下气。“主啊,请你保佑我。我愿意做任何事,千万别把我的小儿子带走!”
2006年2月,辛迪躲在医院候诊室的一角流泪。德里克又拒绝接受放疗,止痛药已失去效果,放疗让他难受得死去活来。他什么也吃不下,体重一周减少了4磅,瘦得完全变样,离不开轮椅。40岁的辛迪更是明显苍老,接下来的3天里,她几乎没有睡过觉,因为疼痛使德里克常常哭醒。
辛迪感到从未有过的无助,“就像反复在伤口上撒盐。我已经坚持不住了,一点力气都没有了”。
在安乐死协议上签字
当黑夜来临,家里一片寂静,德里克和辛迪并排躺在床上聊天。他告诉母亲,他为自己有时候的任性道歉,他憧憬着回到学校,希望有朝一日能考到驾照。他说,如果死了,他很怕会孤独地呆在天上。这时,母子俩将手指交叉在一起发誓,他们永远都爱对方,永远都是对方的守护天使。聊着聊着,德里克睡着了,辛迪就满足地看着他,呼吸—起一伏
辛迪意识到儿子永远也不会有机会拿到驾照,不顾破坏交通规则让儿子开一回车
只要德里克开心,辛迪就觉得生活还是充满希望。虽然,银行的账户空空如也,家里的冰箱里除了一盒牛奶几乎没有别的。那天,如果不是一个朋友慷慨解囊,领着她去了廉价商店,她都不知道拿什么来为德里克庆祝最后一个生日。而这个生日,她称作“德里克的生命宴会”。德里克所有的好朋友都来了,久违了的笑容又出现在儿子脸上。
2006年5月的一天,经过几天歇斯底里的嘶喊,病床上的德里克虚弱地一动不动。就在前一天夜里,德里克睁着已经失明的眼睛对辛迪说,“妈妈,我爱你,请终止我的痛苦吧,让我死吧!”在医生的劝说下,终于,辛迪颤抖着手,在安乐死协议书上签了名。
当医生把药剂注入德里克体内后,辛迪突然像抱婴儿那样抱起德里克,用自己的身体感受着他渐渐消失的生命。她指着一张CD对大儿子说,“放第14首歌曲———‘因为我们相信’”。旋律响起,辛迪低声吟唱,如唱催眠曲,“每个人生命中,都有那么一天,我们独自离开,奔向那光明未来……”她亲吻着儿子的额头,泪水不断溅到他脸上。“现在好了,宝贝”,她喃喃道,“我爱你,勇敢的孩子。我爱你……”7个小时后,德里克走了。
2006年5月10日,儿子离母亲而去。
辛迪还和律师签了一份合约,成立了一个名叫“德里克愿望”的慈善组织,专门为其他癌症患者的家庭提供资助。“我永远把儿子的记忆留在心中,提醒人们给予家庭时间、精力和支持,就像我们一样。”辛迪说。
感动的小故事(3):
流行性感动
一个叫斯日古楞的蒙古族诗人,曾给我讲过一个故事:一个女大学生报名参军,分到西部一个兵站,她一直想当兵,所以,哪怕分到了荒无人烟的兵站她也毫无怨言。但是,一开始还行,时间长了,倍感孤独,有时想找个说话的都没有。她曾想过要调离,可是,要强的她,一直相信自己能够撑住,甚至上级打算调她走,她也说不,给人一个抱定了扎根边疆的印象,上级给她立了二等功并树为典型。可是,她的眼神分明又是忧郁的。无形的荣誉圈住了她调动的脚步,她不能毁了这个形象,她得为自己和集体着想。后来,实在忍不住了,她就打了个请求调离的报告,领导出于种种考虑把请调报告压下了,后来,她的调令总算到了,可是,阴差阳错地,就在调令下来的前一天,她自sha了,遗书只有一句话:她只想找个有人的地方痛痛快快地哭一场当时,听了这个故事,我是挺感动的,为那个女兵无私的奉献精神。
其实,现在的各类媒体都很善于利用我们的这种流行性感动简称流感来最大可能地煽情,有时能把人弄得湿漉漉的,然而,哭多了也就哭出了抵抗力就像流感之后有了抗体小样,不就那点事吗?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才不哭呢。
再也不能轻易感动了,因为我知道,太多的流行性感动,只能说明这感动是廉价的,也是脆弱的。可以预见的是,这种流感一多,接下来必是麻木。
上次包头飞机失事,清理事故现场时,有一对年轻男女的身体,死死地抱在一起,以至于人们很难把他俩掰开,后来调查得知,此次航班中没有年轻的夫妇或恋人,想必他们是一对陌生的男女,但在飞机失事的一刹那,他们却本能地紧紧地抱在一起,或许,对方的怀抱才是他们最后的安慰,真的,看到这里,我很感动,真的很感动,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动,我相信这种感动不是流行性的那种,因为这件事情本身就纯洁而人性。
感动的小故事(4):
孩子,你让我好感动!
男孩与他的妹妹相依为命。父母早逝,她是他唯一的亲人。所以男孩爱妹妹胜过爱自己。
然而灾难再一次降临在这两个不幸的孩子身上。妹妹染上重病,需要输血。但医院的血液太昂贵,男孩没有钱支付任何费用,尽管医院已免去了手术费,但不输血妹妹仍会死去。
作为妹妹惟一的亲人,男孩的血型和妹妹相符。医生问男孩是否勇敢,是否有勇气承受抽血时的疼痛。男孩开始犹豫,10岁的大脑经过一番思考,终于点了点头。
抽血时,男孩安静地不发出一丝声响,只是向着邻床上的妹妹微笑。抽血完毕后,男孩声音颤抖地问:医生,我还能活多长时间?
医生正想笑男孩的无知,但转念间又被男孩的勇敢震撼了:在男孩10岁的大脑中,他认为输血会失去生命,但他仍然肯输血给妹妹。在那一瞬间,男孩所作出的决定是付出了一生的勇敢,并下定了死亡的决心。
医生的手心渗出汗,他紧握着男孩的手说:放心吧,你不会死的。输血不会丢掉生命。
男孩眼中放出了光彩:真的?那我还能活多少年?
医生微笑着,充满爱心地说:你能活到100岁,小伙子,你很健康!男孩高兴得又蹦又跳。他确认自己真的没事时,就又挽起胳膊刚才被抽血的胳,昂起头,郑重其事地对医生说:那就把我的血抽一半给妹妹吧,我们两个每人活50年!
所有的人都震惊了,这不是孩子无心的承诺,这是人类最无私最纯真的诺言。
感动的小故事(5):
不想感动
一位旅美的作家回国后,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他驾车经过得克萨斯州,在一个没有服务站的路段,车子出了故障,无法启动。他报警后,很快来了两辆警车。
他非常奇怪,怎么会来两辆警车?两位警察打开故障车的引擎盖,调试一番,车子仍然无法启动。警察指指警车,对他说:看看喜欢哪辆,你可以开走一辆。他挑了一辆警用标志不是很明显的车,驾着它继续前行。他的车,警察将负责拖到修理厂,等他归程时再取。
作家为这件事感动极了,我也感动极了。但后来一想,这事发生在一个公民法治意识强、以纳税人唯上的国度,其实并不见得有什么好感动。对于警察而言,为司机提供便利,是他的职责所在。
从这个角度来说,一个人经常感动,倒不是件什么好事。我看到一条电视新闻:一个打工仔10年前来到杭州,打工无着,走投无路时一家小店的老板娘给了他一碗剩饭。10年后,他在杭州站稳了脚跟,走上了寻找恩人的道路。这个故事挺好的,但我读出的况味,并不是这碗饭的温暖。如果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一个人流落街头,讨了大半天才得到一碗剩饭,这是怎样一种悲哀啊?
母亲告诉我一件事:有个60多岁的老人,每天帮一家水店背水,有一天在楼梯上摔倒了,坐在那里流泪。原来,老人的儿子得了重病,老人背一桶水可以赚1元钱,一天背50桶,每天赚50元,这样就能解决儿子一天的医药费了。
这件事让母亲差点掉泪,而我却一点也感动不起来。为什么一个病人得不到最基本的医疗,为什么老人要靠这样的体力劳动去赚取医药费?我并不是麻木不仁的人,相反,我的泪腺十分发达,看本小说、看场电影,泪腺常常会不由自主地运转起来。但是,我听到那么多所谓感动的故事,都会让自己深深不安。
其实,我不需要这样的感动,我希望每个人都生活得好好的、快乐的,困难时能得到帮助,饥饿时能吃到热饭,疾病降临时能得到治疗,年老时能安享晚年这些要求,其实并不高。
感动的小故事(6):
圣诞节的感动
圣诞节前一个星期的某个下午,我们一家四口人挤进自己家的小货车去送货,车后座忽然轻声地传来这样一个问题:爸爸,我五岁的儿子帕特里克开始问道:我怎么从来没见你哭过呢?
就是这么唐突,我感到很错愕,我们已经接受了这种信念,坚忍克己才是力量的体现。在人生道路上,我们总是抿着僵硬的上唇,丝毫不让自己有任何的感情外露,内心的情感不知不觉中已枯竭。
第二天,我带帕特里克去公园玩,在驾车返家途中,我对他的好奇表示了谢意。流眼泪是件好事情,我告诉他,无论对于男孩还是女孩,哭泣是当人们悲哀时,上帝拯救他们的方法。我很高兴,在你觉得伤心的时候,你都能哭出来,我说,有时候做爸爸的比较难以表达他们的情感,我希望有一天我会做得更好。
帕特里克点点头。事实上,我对此不抱什么希望。但圣诞节前的那些日子里,我祈祷着无论如何也要揭开我那尘封的感情了。
不知道帕特里克是否愿意在平安夜的礼拜仪式上唱《远处的马槽》这首圣诗呢?年轻的教堂主持在我们的电话留言里问道。
我的妻子凯瑟琳和我都拼命地抑制着内心的兴奋。这是我们的儿子第一次独唱。
凯瑟琳很巧妙地向帕特里克问及这件事的可能性。她提醒帕特里克,他的歌唱得有多动听,告诉他那是多么有趣的事。帕特里克似乎不大相信这些话,他皱着眉头。你知道的,妈妈,他说,有时候,当我要做一件重要的事情时,我总觉得紧张、害怕。
我们告诉他大人也有这样的感觉,但最后还得由他自己决定。他只沉思了几分钟。好吧,帕特里克说,我去。
在接下来的那个星期,帕特里克和他的妈妈把那首圣诗练习了好几次。在教堂里举行的彩排非常成功。相比起来,在我五岁的时候只能想像自己在数百人面前对着麦克风歌唱。而当平安夜到来的时候,我的期望就会落空。
凯瑟琳、我和其他的信众坐在黑暗当中,当一盏聚光灯掠过时,我找到了我儿子,他一个人站在麦克风前面,白衣飘飘,两侧插着天使的翅膀。
缓缓地、自信地,帕特里克唱准了每一个音符。他的声音陶醉了在座的每一个人,他就像是一个真正的天使,上帝赐予的一件奇迹般的圣诞礼物。
那晚,帕特里克的声音里似乎蕴含着永恒,他的声音圆润得足以穿透世间万物。聆听着儿子的歌声,大颗大颗的泪珠从我眼角涌了出来。
他的歌很快唱完了,大家都鼓起掌来。凯瑟琳擦拭着眼泪,梅拉尼在我身旁哽咽。
礼拜结束后,我去向帕特里克道贺,但他却急着做别的事情。妈妈,他一边脱衣服一边说,我得先去浴室。
帕特里克,你还记得你问过我为什么没有见过我哭吗?他点点头。
嗯,我在哭呢。
为什么呢,爸爸?
因为你的歌唱得太好了。有时候,我儿子伏在我肩膀上说,生活会美得让你流泪。我们徒步走回一英里以外的家。
那晚的天气干燥寒冷。我穿过公园,在这多彩而快乐的时节,欣赏着挂在半空的满月照耀着万家灯火。当转身回家时,我看见一辆车在街上慢慢地行驶着,原来是一家人在欣赏区内的圣诞灯饰。有人拉下了窗户。
圣诞快乐。一个小孩对着我喊。
圣诞快乐。我回应道。眼泪又开始流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