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儿童小故事 列表

睡前故事

关于取名的睡前故事3篇

2024-10-28 07:33:03

关于取名的睡前故事3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3篇关于取名故事,供各位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关于取名的睡前故事(1):

黄帝取名“轩辕”的缘由

由于常年累月的迁徒游牧生活,各种笨重的东西都要人担肩挑,每迁移一次都给先民们带来极大痛苦和不便。遇上女人生孩子,老人生病,更是叫若连天。黄帝为此事也是经常唉声叹气,但又不得不迁移。

有一次,黄帝带领他的先民迁移到北方黄土高原。这里森林茂密,地形平坦,便于长期生存。他们刚刚居住下来,有一天突然狂风大作,黄帝立即命全部先民,人人抱树,个个藏身,以防狂风卷走,黄帝只顾别人的安危,不料,自己头上戴的遮太阳的大圈帽,被狂风吹掉。他连忙抓住一棵小树,就地蹲下。黄帝发现他的大圈帽被狂风吹得就地滚动,并不倒地。这是啥原因呢?黄帝砍了一根树枝,扎成圆圈,放在地上用力往前一推,滚了不到一丈远又倒了。黄帝自小就是个聪明绝顶的人,他沉思了很久;然后,再扎了一个圆圈,给两个圆圈中间扎了个十字架,又砍了一根长树枝,把两个圆圈扎在这根树枝的两头,放在地上用力往前一推。这次虽然没有倒,滚不了多远就停下来。这时,常先、风后、仓颉一起走来,问黄帝在干什么?黄帝把刚才发生的事向三位参臣诉说了一遍。智多谋广的风后,连忙剥了一条树皮,拴在两个圆圈中间的横杆上,一手拉着往前走,两个圆圈一直滚动着,并未倒地。

黄帝一看,突然哈哈大笑,一下醒悟过来。他叫常先再扎两个同样的圆圈,四个木圆连在一起,好比四个车轮,稳稳当当向前滚动着,再也不怕倒地。风后看后,好像脑子里一下也醒悟过来,他命常先去采石场弄两个圆形石盘,中间凿个洞。不到半天工天,两个圆形石盘就做成了。风后从中间横安一根木棍。木棍中间绑了一条草绳,叫常先拉上使劲往前跑。后边跟随了一群先民看热闹。仓颉连忙向黄帝说:我给这个东西起个名,叫做“车”。黄帝深思了半天,表示同意。

车,对力牧这个人来说,产生了极大兴趣。他征得黄帝同意,命所有先民;一人制作两块圆形石头盘。大小规格要一样。不几天,圆形石头盘造得堆积如山。常先命先民,四个圆石盘安装一辆车,全部安成后,黄帝召集所有先民前来观看表演。中华民族第一个地上运载工具--车轮,就这样诞生了。它是当今世界上所有车轮的前身。

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车轮也由石头改作为木制车轮。有了铁器以后,车轮由木制又改为铁车轮,成为迁徒游牧生活中的运载工具,大大减轻了先民们体力劳动。力牧在车的基础上,又创造了打仗用的“战车”。

为了让人们永远记住这个功劳,仓颉和各位大臣商议;命车为“轩辕”。因黄帝当时还没有一个正式名字,就以“轩辕”命名,作为黄帝正式名字。这就是“轩辕”的来历。

黄帝自从被先民们拥戴为尊长,还没有一个正式“职称”大臣们先后给黄帝起了很多尊称,黄帝都不同意。最后,还是黄帝自己决定。黄帝发现土是黄色,土能生万物,土是人们生存的唯一依赖的靠山,先民们又是黄皮肤,所以,就确定他的尊称应该称“黄地”。从此,“轩辕黄地”就这样定下来。

到殷商时代,一些文人觉得把祖先称“黄地”很不雅,他们借故“地”和“帝”是谐音,就把“黄地”改为“黄帝”。“轩辕黄帝”从此就这样沿用下来。秦以前,各国诸侯都害怕触犯祖训,有损祖德,轻易不敢称自己为“帝”,只好称王、称霸。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自己“始黄帝”。但他也没有敢沿用这个“黄”,只好用了白王“皇”。

(责任编辑:故事汇)

关于取名的睡前故事(2):

给儿子取名

  给子女取名,说起来事儿不大,可一直是个令人头痛的问题。

  这不,黄小刚的儿子还没满月,他就开始为这事操心了。他觉得,还是找一个在文学方面比较有造诣的人,将儿子的名字取得朗朗上口,更加现实一些。

  黄小刚的单位里有个资深大学生,叫周冠文,今年快五十岁了,平时说话文绉绉的,是古文专业毕业,属科班出身。黄小刚心想,找他应该最合适了。

  这天是周末,黄小刚专程来到周冠文家,跟周冠文说起给儿子取名这事,并应允名字满意了,一定在大饭店请周冠文吃饭。

  周冠文一听有酒喝,顿时两眼放光,侃侃而谈:“其实啊,取名也是有章可循的呢。例如,孩子五行缺水,取名时可以嵌入带水的字,如黄泽,黄淼……”

  黄小刚摇摇头:“我也不知道他五行缺啥,更重要的是,我根本不迷信五行八卦之类的民间传说,你还是说一个其他的名字吧。”

  周冠文说:“那可以试一试用节气取名。例如,孩子是大暑节气出生的,可以叫黄暑什么的。”

  黄小刚赶紧摆手:“拉倒吧,暑、鼠、薯同音,让人一听,哦,我儿子不是个鼠辈,也是个山药蛋,还不笑话死……”

  周冠文挠挠头皮:“好吧,还有一种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属相取名,你儿子是牛年出生的,属牛,可以取名黄牛,这个名字多好啊,黄牛,比喻一个人做事兢兢业业,勤勤恳恳……”

  黄小刚气不打一处来:“呸!你是真不知道还是装蒜啊,那些专门做投机倒把生意的,就叫黄牛!”

  这时,周冠文的手机忽然响了,大概是有人邀请他过去喝两盅。周冠文接完电话,就就急着脱身,随口就说其实他已经胸有成竹,要是这几种办法黄小刚都不满意,可以试一试用最后一个办法,一定灵的,黄小刚赶紧问是什么方法?

  周冠文说:“其实简单得很,就是将你和你老婆两个人的姓加起来,然后在后面再加一个‘子’字。比如,赵钱子,孙李子……”

  没等黄小刚再问,就匆匆走了。

  到了晚上,周冠文打来电话:“兄弟,你说帮助取名要请我吃饭的,你没忘吧?嘻嘻,其实倒不必到什么大饭店去,小酒馆也可以啊。”

  黄小刚哼了一声:“你脸皮还真厚呢,我不告你侮辱我人格,就算对你客气了,竟然还想蹭饭吃?”

  周冠文大吃一惊:“兄弟,这话从何说起啊?”

  黄小刚气呼呼地说:“你让我用我和我老婆的姓连起来,后面加一个‘子’字,来作为我儿子的名字,哼,你的主意真高明啊,高明得让我挨了我老婆一个大耳光!你、你知道我老婆姓什么啊,你就给我胡乱出主意!”说着,毫不客气地就挂断了电话。

  周冠文懵了,他还真不知道黄小刚的老婆姓什么,赶紧给一个熟悉黄小刚家庭的同事请教,同事说,黄小刚的老婆姓段。

  周冠文一听,一屁股坐到了地上……怪不得黄小刚跟他急眼呢,按照自己的办法取名,人家儿子得叫黄段子啊!……

关于取名的睡前故事(3):

不当

不当的故事

从前,在乡下,大人给小孩取名字时一般对男孩起名“大黑”、“二黑”、“冬苟”等等,对女孩一般起名“春花”、“春桃”、“腊梅”等等。这样,往往有许多名字相同,这种情况不少见。

乡间有一位做父亲的,要给他的两个儿子起名字,又想不与别人的名字相同,叫什么呢?想来想去,给他的大儿子起了个名字叫“盗”,给他的小儿子起名叫“殴”(打人的意思)。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两个儿子也长大了,都长成“小后生”了。真是人生祸福难料。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

有一天,大儿子“盗”要到外地去办事,人已经走出了家门,走到大路上了。老大爷忽然想起了一件事要嘱咐大儿子一声,要把他喊回来,就在后边一面追赶着,一面大声喊:“盗!盗!”

事也凑巧,说巧真是巧,巧得不得了!

恰巧本地官吏巡查要从这大道经过,还要走两里路才向右转弯,走上向东的大路打道回府。轿子正颤颤悠悠地向这边抬过来,他在轿子里坐了将近半个时辰,正想闭目养神打瞌睡。突然听到有人在大声喊叫“盗!盗!”一下子惊醒了,瞌睡也被这突如其来的喊叫声叫跑了。这官吏轻轻拉起轿帘朝叫喊的方向一看:只见一年轻后生在前面急急忙忙地走着,后面有个老大爷向这后生边追赶边大声叫“盗!盗!”

这还了得!太平世界,光天化日之下竟有人还敢行盗窃之事,竟然还是个身强力壮的后生偷盗老头的财物,简直是太不像话了!于是官吏拉开半边轿门的帘子对身边的护兵下令:“你们快上去把那个正匆匆走着的后生给我抓起来!他是强盗。”

官吏听到老大爷叫喊“盗”,以为老大爷追赶的是强盗,就把“盗”抓住捆了起来。老大爷看到自己的大儿子被官吏误以为是强盗抓住并捆了起来,就想叫二儿子“殴”去向官吏说明实际情况,由于看到情况紧急,心里又着急,一时说不出别的话来,只是一个劲地喊着“殴!殴!”

官吏抓住了老大爷的大儿子“盗”后,不容“盗”分说,让士兵用粗麻绳将“盗”五花大绑绑得紧紧的,然后再带回府衙审问定罪。正准备起轿,又忽地听到老大爷急切地呼喊:“殴!殴!”捆押“盗”的兵士都以为是老大爷示意要打这个年轻的“强盗”,于是乎拳头、木棒雨点般地朝“盗”头上、身上打下来了,要不是老大爷和他的二儿子及时跑到跟前把情况说明,差一点“盗”就被打死了。

2取名不当的故事点评

这篇寓言故事告诉人们:要注意“名”与“实”相符,慎重地给事物以称呼;要防止因名废实,若名不符实,就会给人们造成误解,结果是事与愿违。


上一本:传奇大百科全书下一本:传奇大百科全书


上一篇:关于参加的睡前故事6个
下一篇:关于可怜的儿童睡前故事6个

小故事         Sitemap    Baidunews